洪洞县"传红色基因,讲革命故事"西街小学张佳娴观后感优秀展示
来源:火炬育德网外联部发表时间:2021-05-29 20:53责任编辑:李丽

看过《亮剑》的观众都会记得李云龙指挥伏击部队一举歼灭'日军观光团'的情节,这段情节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正是发生在1943年的韩略村伏击战。如果没有韩略村伏击战,会不会有电视连续剧《亮剑》?作者都梁没有正面回答。但他说他反复研究过六师前身部队三八六旅十六团的战史,王近山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韩略村是洪洞县通往潞安大道上的一个大村,地处临屯公路进山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39年,日寇就在韩略东垣上建起炮楼,驻守着一个小队的敌人,扼守临屯公路。据韩略日军炮楼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要坐汽车经过这里去东山。

王近山和十六团领导分析敌情后,决定在此伏击敌人,配合腹心地区反扫荡作战。24日黎明,部队悄悄进入距韩略村炮楼约500米左右的设伏阵地。这个埋伏点是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的凹道,两旁是陡壁,高的地方约十余米,低的也有七八米,延伸约500米远,便于部队埋伏。因为这里距敌人碉堡较近,公路上来往的敌人到此会麻痹一些,村东的碉堡又被风口垣遮挡着,碉堡上的敌人看不到这里。战士和民兵呐喊着从沟两侧冲了下去,将敌人截成了几段,与之展开了白刃战。经过1个小时激战,日军战地观战团除少数逃走外,全部被歼。而我军仅仅伤亡50余人。战后,我军从打扫战场时缴获的文件中得知,被歼的这支日军就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组织的所谓'日军军官观战团'。原来,身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为了推行他在扫荡我太岳根据地时所采用的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不仅到处大吹大擂,扩大影响,还特意组织日军'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5、6中队和其他一些军官,组成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战场参观团,共180余人,赴太岳战区观战学习。韩略村伏击战的亲历者、十六团六连连长杨怀年在他的回忆文章《韩略村之战》中,记述了王近山是怎样'亮剑'的。王旅长和大家一起分析了敌情,研究了打法。决定由九连抽一个排控制炮楼,其余两个排埋伏在村头,堵敌人的'头'。四连和五连埋伏在公路两侧的坡坎后边,打敌人的'身子'。六连在最后,堵敌人的'屁股',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扎紧'口袋'。部署完毕,王旅长严肃地说:'这儿离县城很近,又是鬼子的据点。敌人根本想不到我们会在他鼻子底下打埋伏。这叫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敌人一旦发现,就会迅速增援。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仗必须狠打、猛攻、快收,拣到便宜就走。'战斗的进展,证明了王近山预判的精准和'狠打、猛攻、快收'部署的正确。韩略村伏击战是亮剑精神的体现,它标志着敌后游击战开始展开全面反击。陈赓同志说,它比消灭5万日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