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乔李村志》的一点体会
《乔李村志》主编 王中央
(2017年12月29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大家好,参加这次会议感到十分荣幸!《乔李村志》能列入第一批“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乔李村干部群众十分欣喜,这是乔李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要特别感谢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实施名村志这一文化工程,并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实施名镇志和名村志这两项工程,是全国地方志工作的创新之举,这种工作思路确实称得上好点子、金点子!
下面我谈一下《乔李村志》编纂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
王中央(前排左一)上台领奖
一、《乔李村志》编纂过程
乔李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乔李镇。编写村志是乔李村党总支、村委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夙愿。早在1993年3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地方志系列丛书编纂方案》的通知时,就将《乔李村志》列入其中。从那时起,村干部和群众才知道编纂村志这回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留心搜集乔李村的相关资料,抽空回村和村里的前辈以及熟悉情况的人聊天、座谈、采访。退休以后,曾参与《临汾年鉴》和《临汾市志》的编纂工作。直到2013年《临汾市志》出版后,我才真正投入到《乔李村志》的编写。此间虽然拖了20年时间,但却搜集了大量资料,同时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深化了对地方志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为编写一部村志做好了各方面准备。但此时我已年过古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压在心头。
从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我写出60万字的初稿。2016年11月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今年3月份到上海金山区参加篇目论证会后,了解到名村志的体例、篇目等要求与我原来编写的结构是不同的。今年3月到7月,在已有志稿基础上,用四个月时间作了修改完善。中指组专家认真审阅后,提出了十分中肯、准确具体的意见。9月份再次修改后顺利通过终审,进入出版程序。
这里要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特别是《乔李村志》的责任编辑李静同志,这是一位非常敬业也非常专业,非常认真也非常热情的年轻同志,她对《乔李村志》几乎作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对提高本书的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更要感谢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领导及市、区志办领导和同志们始终多方的关心与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们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二、编纂《乔李村志》的几点体会
1. 突出特点、亮点是名村志文化工程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几年来,我在编写村志过程中始终认为,乡村志不一定要套用县志的篇目和体例,不必编成“缩小版”的县志。因为乡村志最难的是搜集资料,仅凭口耳相传或道听途说的一些传说、故事无法支撑起一部真正的村志。只能依现存的能搜集到的本村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依实编写就可以了。不能要求全面系统,更不能要求“横不缺项、竖不断线”等市县志必要的条件。这次名村志要求突出“名”和“特”,确实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2. 名村志将“名村”分为四种类型,即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千强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村和特色村,覆盖面广,包容性大,这是很好的一项决策。能使各种类型的名村写出“名”和“特”。比如,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主要写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续历史文化文脉,而对经济发展情况一笔带过或侧重旅游经济。而对经济强村,则主要记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我觉得覆盖面广、包容性强可以使更多的“名村”进入这一国家级文化工程范围,也是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一大经验。
3. 志书为“记注之书”而非“撰述之书”,这是修志的一个常识,或者说是一个规范。在编写《乔李村志》过程中,我得到一个教训。因为在上海培训会上领导和专家曾强调,名村志要“文字优美,有可读性”,回来以后我错误地理解为,名村志除“记注”之外,还要成为“撰述之书”,比如概述可以写成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许多类目中也用散文笔法来写作。结果,初稿拿上去后受到了评审专家的批评与指正。使我意识到,首先要保持志书“记注”的本质,或者说首先是一本志书,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发挥一些“撰述”的功能,使志书更“好看”一些,即有可读性。
4. 这次名村志丛书做到图文并茂,重视装帧设计,全部四色彩印,这在志书中也是破例的,是具有开创性的。用大幅的照片,优美的图片,吸引读者眼球,使人爱不释手。这也是这一文化工程丛书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5. 这段时间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名村志”是“名村”还是“名志”?或曰,是写“名村”的志书还是既写“名村”又写“名志”?以《乔李村志》为例,乔李村是山西省农业战线上的红旗单位,是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表彰的文明村,江泽民曾视察并多次在会议上表扬,可以称得上“名村”。而我们编纂的这个村志,说来惭愧,真的称不上“名志”,甚至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希望,今后名村志文化工程不要那么匆忙,要精益求精,既写“名村”又出“名志”。
最后,提两点建议:
一是重视乡(镇)村志的编纂工作,加强对乡(镇)村志编纂工作的领导。现在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非常强烈,许多村编写村志积极性很高,希望在省方志办的领导下由市或县组织培训,将编写乡(镇)村志列入议事日程,并由市县志办具体指导或组织评审,使乡(镇)村志规范化,保证质量。
二是谈点题外话。就是希望重视一下有关谱牒的事。现在农村许多地方,修家谱已成风气。建议加强引导,摒弃旧家谱中的糟粕,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帮助大家编修新时代的新家谱。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火炬育德网 晋ICP备190136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