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时班里转来一位新生小韦。入学测试时,只会说自己的名字。答题卷整张是鲜红的“差”。孩子带到我面前,她高高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一口地方口音,静静的瞧着陌生的一切,双眼写满胆怯,恐慌。课堂上总是那么静静的坐着,以至于几周后,孩子们似乎仍未感觉,班里多了个新朋友。她的作业几乎很难按要求完成,字体的书写犹如搭积木,七零八落,每次考试各科都只能够考二、三十分。一开始,我在想,是因为面对新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面对和家乡迥然有别的生活,她感到紧张,无所适从吗?因为不清楚原因,我无法和她沟通,她也无法传递我的要求。开学伊始,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备忘录,让家长每天检查完作业后签字,可她的本子上从来就看不到家长的签字,连续好多天都是这样,每当我第二天问她时,她总这样说:“老师,我爸说他字写得难看,不给我签。”我对她说:“你回家告诉你爸,老师不嫌字写得难看,只要签字就行。”可后来我还是见不到家长的签字,孩子作业仍无法完成。打电话到她家,电话中永远传来的是:“您拨打的电话号码不存在。”万般无奈之下,我找到了她们家,在一片堆满钢材的空地旁,有几间简易的小屋。她的父亲长期在工地上干活,一天从早到晚连见面都难。母亲在工地打小工,能简单的照顾到孩子的生活已属不易。于是我想:要获得关于她的第一手资料,我只能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了,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她的注意状况、情绪表现,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她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我希望自己能从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或是极微小的情绪变化上,感知她的心理,然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过程 花苞初显有一段时间,她上学老迟到,我批评了她好多次,仍然不起任何作用。找她单独谈话,效果也不明显,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方法不对呢?慢慢地,在我对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给她提出了第一个要求:上学不要迟到。她也向我保证,再也不迟到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对她而言,实施起来却是那么困难:一个礼拜三个早晨,她又连续迟到。问及她原因时,她怯生生地说:“我爸没有叫我起床。”这一次,我没有批评她,只是轻声问她:“你家里有闹钟吗?”“嗯。”我接着问:“你会上闹钟吗?”“不会。”她头也不敢抬起。我告诉她:“不会没关系,明天把闹钟带到学校来,老师教你!”第二天,她果然把闹钟带到了学校,在办公室,我手把手的教会了她上闹钟,然后我故意无比兴奋地对她说:“老师给你想一个以后不迟到的办法,好吗?”她眼睛一亮,大声说:“好!”我告诉她:“每天睡觉前,你就将闹钟定时,将它放在你的枕边,第二天闹钟响了你就起床,可以吗?” “可以!。”见她顿时放松下来,我小小的宽慰了。于是我对她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要是以后不迟到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从此以后,她果然再也没有迟到了。 用伞护花 艺术节合唱比赛,我和学生一起,确定曲目,参加每一次排练,不停地给全班同学打气壮胆,做他们的后勤工作。可是临近比赛时,问题突然出现了,小韦连歌词都记不住,唱的时候也乱唱一气,同学们都提出来不要她上场,其他老师也跟我说,她就是我们班的一个败笔。比赛的脚步声近了,我一直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她上场呢?我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让她上场,因为我想:这是班级的第一次大型的集体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机会,所以我对全班同学说:“只要同学们认真唱,不管结果如何,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就是最好的,你们就是老师心目中的第一名!”我对她则进行了个别指导:教她背歌词,一字一句;教她发音,一字一声……功夫不负有心人,正式比赛时我们班的获得了一等奖。那一刻,我酣畅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