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单位主管

火炬育德网

  • 网站首页
  • 美育实践
  • 会员展播
  • 基层聚焦
  • 关工委风采
  • 文明创建
  • 道德模范
  • 助学圆梦
  • 政策法规
  • 校园内外
  • 文化交流
  • 志愿服务
  • 善举传递爱
  • 主题活动
  • 交警一线
  • 证件查询
  • 县市区
  • 首页
  • 美育实践
  • 会员展播
  • 基层聚焦
    频道栏目
    • 美育实践
    • 会员展播
    • 基层聚焦
    • 关工委风采
    • 文明创建
    • 道德模范
    • 助学圆梦
    • 政策法规
    • 校园内外
    • 文化交流
    • 志愿服务
    • 善举传递爱
    • 主题活动
    • 交警一线
    • 证件查询
    • 县市区
    县市区
    • 尧都区
    • 侯马市
    • 霍州市
    • 洪洞县
    • 襄汾县
    • 翼城县
    • 曲沃县
    • 汾西县
    • 隰县
    • 大宁县
    • 永和县
    • 蒲县
    • 吉县
    • 乡宁县
    • 安泽县
    • 古县
    • 浮山县
  • 尧都区
  • 侯马市
  • 霍州市
  • 洪洞县
  • 襄汾县
  • 翼城县
  • 曲沃县
  • 汾西县
  • 隰县
  • 大宁县
  • 永和县
  • 蒲县
  • 吉县
  • 乡宁县
  • 安泽县
  • 古县
  • 浮山县
当前位置: 主页 > 美育实践 >

我的教育梦一一一解放路第三学校刘磊

来源:火炬育德网外联部发表时间:2018-07-10 08:01责任编辑:李丽

 本文所用“教育”的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理想的教育是以社会、学校、家庭为三方面,只有当三者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保持良好互动关系才能实现的教育实践。理想的教育是一个“三角形”,只有实现三个顶点及三条边的稳定,才能实现整体的稳定。
二、浩瀚的社会
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社会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抽象的文化要素,包括两个方面:历史传统和当今实践。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历史传统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实践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约五千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要地域范围产生的,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哲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
标志性的思想成果包括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源头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易》《礼》是经部和子部源头,《书》《春秋》是史部源头,《诗》《乐》是集部源头。
《易》是古人在充分认识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实践规律的方法论。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样一部极其重要而深刻的著作,我们对它的了解是比较浅薄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却是非常重要而且在普遍实践中十分有效的认识方法。
《礼》是古人在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各个社会阶层人际交往的规范。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学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从某个角度来说,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中断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可以归功于“礼”的。“礼”是充分享受自由的前提,作为社会规范,无论政治如何变动,“礼”始终都在发挥作用。那么,当前社会基本规范的缺失能归咎于时代吗?我们认为不可以。“子欲居九夷”,在春秋末年,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和现如今不是有几分相似吗?所以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些判断对于当下而言依然是有现实价值的。
以《书》和《春秋》为源头的中华史学传统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还是比较务实的。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也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本身即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体现,太史公借着陈胜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性问题,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每个个体都是有机会有可能改变历史的,然而真正改变历史的人却寥寥无几。当我们以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那些有成就的人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如果站在当时当事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哪一个不是在十分平凡的时候有着“鸿鹄之志”呢?哪一个不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呢?
以《诗经》为源头的集部,是古代文人表达心情和胸怀的途径,“文以载道”,作为一种途径,集部的使命包括把最重要的思想观念通过最常用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一篇好的作品,总是连接着圣人和普通人,连接着历史与当下,连接着当下和未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建国以来,尽管经历了巨大的波折,我们的国家依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走上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之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国家取得了新的更大发展。“先富后教”,这里的“教”,不仅是指教育,更重要的是教养,而教养正体现在民主、文明以及和谐里面,正体现在社会的民主,个人的文明以及关系的和谐里面。
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庶矣哉”,办法是“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论语·阳货》)通过教育,不仅要增加下一代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增添其智慧和教养,是让下一代充分相信自己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如果说国家层面是基础,那么,社会层面就是空间。我们向往,需要,并且能够在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法治的空间里充分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空间的大小我们决定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决定空间的范围,我们可以把握自己身边的空间,也就是说,在我们自身所处的空间里面,比如家庭、班级、学校……我们是可以认识并实践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规则)的。
这四个核心价值观里,“自由”这个价值观值得我们着重注意。卢梭的《爱弥儿》开篇即写道: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然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由应该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应该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自由的定义是在充分认识并践行社会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我们向往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有更大的自由,那么这个人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我们在看任何问题时,不仅要看正面,还要看反面,比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并没有强调知识和能力,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所取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有很大不同的,是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然而,无论是怎样的一个人,他都必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这看似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当我们提出来的时候,各位是否想过呢?爱国精神可以从《大学》中得出。《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了“平天下”这个层面就是爱国精神,而这样一种精神应该是贯穿始终,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的。
社会的文化要素包括的两个方面:历史传统和当今实践,先介绍到这里。
三、壮美的学校
社会的文化要素作为背景,“日用而不知”。学校,作为有意识教育的主要场所,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这也是我们尊崇孔子的原因,张载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来定义孔子一生的伟大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办私学的教育家,那么,张载的定义是否可以用在开办私学这件事上呢?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学校的伟大意义正在于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
如果从孔子出发,我们来看为什么教育和如何教育的问题就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荀子·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结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人所追求的、所要完成的使命就是“仁”,这样的追求是“死而后已”的,是“学至乎没而后止”的,那么,我们可以用A(仁)= B(死而后已),C(学)=B(至乎没而后止),A(仁)=C(学)来理解人一生的追求。这与现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为什么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习者“学”的习惯,树立其对“仁”的追求,树立学习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使命,助力其完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
当我们认识杜威“教育即生活”观点,懂得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观点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目的。在古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做准备,这样一种先学后用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实际有效的。但是,如今的社会,如今的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内涵和特点,并进一步了解知识的来源,习得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也回答了“如何学习”的问题。
以小学语文为例,教材所选用的课文,是经过编选者们千挑万选出来的相关领域极有代表性的文章。学习者在学习时,不仅要掌握这一篇文章的内涵和特点,还要拥有从这一单元认识这篇文章的能力,继而发展到从一学期看待这篇文章的能力,进一步拥有从小学整体看待这篇文章的能力,最终培养从人生全面看待这篇文章的能力(这已经超出小学教育的范围,但是我们常常感慨小学某篇文章对自己终身的影响,这正是因为从人生全面看待这篇文章)。
这是高度问题,还有广度问题。
教育者在教育时,首先要通过类文的对比,明白编选者选取这篇文章的用意,从而培养学习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能力,以及触类旁通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学校是壮美的,它屹立在社会这一浩瀚的背景之上。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学习者能够获得多大的发展,与其所处的高度和广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教育者所处的高度和广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必须树立“仁以为己任”的志向,树立“学至乎没而后止”的终身学习观念,力争去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使命,完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
我们永远在路上。
四、伟大的家庭
先让我们来看友谊。“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红楼梦》)《增广贤文》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伯牙谢世,子期绝弦。自古以来,人活一世,难得知己。
可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你我初识,三言两语,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你我长短,日久天长,“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增广贤文》)。所以,长久的友谊总是以稀为贵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长辈、父母、亲戚……能长久的在一起,本身就是奇迹了。
所以,家庭的伟大从其一开始就已经体现出来。当我们感受到长辈的亲情、父母的关怀、亲戚的融洽时,可曾想过,祖父母之间、父母之间、哥嫂之间……多半最初是不相识的,或因为机缘,或因为巧合,或因为介绍……他们才相识,相知,相恋,相爱,相伴。当我们想到这样一个多数坎坷、少数顺利的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家庭,从一开始,就是伟大的奇迹。
继而,孕育新的生命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宝宝会顺利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会顺利的长大,成人……
过程大致是如此,但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孕育新生命的夫妻二人是否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人格?该问题下包含若干问题:新家庭夫妻二人是否已经能够相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而独立生活?是否有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和心理能力?能否相对独立承担责任?面对新的生命,是否有培育的意识和能力?……
新的家庭是一个机会。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很多朋友,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庭和成长经历,通过自身的学习,通过对原生家庭的感受和反思,通过对亲朋家庭的感受和反思……我们可以完善对自身的认识,对家庭的认识以及对理想家庭的想象。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逐步清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不否定思想对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始终坚定地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份合法而又适当的工作是其他一切想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未来家庭的保障。
年轻男女在初相识时,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慎于始”。相处的过程中,应当以礼相待,充分了解对方,感受到对方所带来的温暖的同时,尝试着找到对方的不足。我们并不是要“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这些不足,需知,改变一个人或因一个人而改变是极为不现实的。我们并不是想着如何让两个完美的人在一起,而是希望两个人能够“契合”。两人先成为彼此的好朋友,这样,友谊的滋养会让相处的气氛变得十分融洽。在这一过程中,男生要主动而有礼,女生要慎重而有节。
这一过程也是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到自己在原生家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在对方生活里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在自己理想中的位置,估计出自己在未来家庭中的位置……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些认识和估计的时候,我们就清楚了自己的责任。
新的家庭是一个机会,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创造伟大。请注意,我们所期盼的“伟大”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其实从这部分一开始,我们始终在强调是“平凡的伟大”,我们所珍惜的是日常的快乐,我们肩负的是日常的坎坷,我们向往的是日常的同舟共济。若干年以后,当你我携手走在当年的小河边,回忆千万个片刻,始终是最爱的人在身旁,此生足矣。
五、结束语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我们认为,每一种职业都有其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积极价值,所以,我们并不强调学习者具体选择怎样一种职业,而是为学习者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帮助其树立起自己的志向,让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贡献力量!
六、致谢
首先要感谢这样一个时代,新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开始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样的一种新的矛盾,让我们更加清楚了自己所肩负的使命。
感谢各位家人和各位老师,是你们无私的支持给予了我前进的动力,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在面对自身不足的时候,是你们的指导和鼓励才让我有了今天,我永生难忘。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我会用自己的一生来报答这份感激之情,我会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让感激化为力量,再接再厉,用成果来报答所用帮助过我的人。木铎继绝学,金声开太平。念念思桃李,何日满乾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火炬育德网 晋ICP备19013605号

晋公网安备 14100202000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