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憧憬自己成为一名教师,如今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已有十余载。十几年来,自己不再是那个只有激情却缺乏耐心的年轻教师,不再是认为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教学任务的无知教师,经过十几年教学生涯的洗礼,对我的学生不仅仅有激情、爱心,更多的是一份等待花开的耐心,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会学习、会思考,尽最大努力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核心素养。
记得去年刚接上三年级学生不久,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在上学的路上遭到了本班同学的“勒索”,向她的孩子要一块钱。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刚参加工作那会,我肯定会在心里给这个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并且会怒气冲冲叫家长来学校解决这个问题。但我没有,我想起来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平静地上完课,下课时在教室里说:“昨天谁在放学路上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来办公室跟老师说说怎么回事?”3分钟后,那位女同学低着头走进办公室,自觉地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跟同学要钱”。见孩子的态度特别诚恳,我先表扬她能主动承认错误,又和她沟通了这样做的危害,她表示以后再也不会了,并向那位同学道歉。每个孩子都会犯一些错误,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需要我们去指引,如果我极端地处理这件事情弄得人尽皆知,对孩子的伤害可能会是一辈子。她不会像现在一样阳光开朗,热情真诚地对待同学。
教师的职业本身决定了你必须有一种无悔的奉献精神。教师的生命价值就在于对这种奉献精神的不断延续。教师的爱心会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他们会以各种形式、以爱心去温暖更多的人。但“给予”“奉献”并不意味着单向的“失去”和“牺牲”,相反,在奉献的行动中,教师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自已拥有的智慧和自已的潜能所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便是教师生命的写照。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花,灿烂一片心地;用自己的心为他人建一处花园,添一片绿荫,染一片色彩。奉献就是收获,给予就是回报,无怨无悔。做为老师,我曾这样想: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付出的人不是寻常的人。这类人必定具有崇高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具有天使般的心灵。这类人才是人心的旗帜、人世的脊梁、人群的魂魄。教育中只有拥有这种博大无私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感受人性的光辉沐浴,激发起他们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崇高之情,从而对人类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产生常常的敬畏与向往。让学生在人生的烛光里收获知识、开发智慧的同时走进一个丰满而美的精神世界。我真切地体会到,教育中离不开爱,只有真诚的爱之奉献,才能构筑人类精神的大厦,铸就人们心灵的丰碑。
当教师用各种爱的形式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倾听、赞赏、热爱甚至忧愁给予学生时,当一颗颗心灵因此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提高了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时候,就是一种主动、积极和快乐的创造。在给别人知识的同时,自己的知识也更加丰富起来;送给别人真理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更多的真理,把别人培训成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作为老师就要用这种无声地爱来教育他们,正如杜甫的一首诗中所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