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吉县教体局、关工委联合在中垛中心校三堠小学召开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经验交流研讨会。县关工委主任陈榜立、副主任张立忠,县教体局党组书记 局长刘宗、副局长曹丹青、党组成员王喜平、教研室主任卫红梅、政教股股长赵斌,中垛乡政府乡长李瑜亮、副乡长冯佳,各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三堠小学师生及家长参加了会议。
三堠小学作为中垛中心校一个不足50人的教学点,曾经面临着空荡荡的教室、学生人数不足的尴尬局面。2023年校长窦彩琴上任后,面对乡村小班额教育的困境,深入思考如何破局发展,在反复研讨与实践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导员制"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导员制"倡导全校教师全员参与,与师生双向选择结对,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兼具多重角色的引路人。教师既是"课业导师",针对每个孩子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开展精准辅导;又是"生活保姆",从衣食住行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地关怀;更是"心灵挚友",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与梦想;同时搭建"家校桥梁",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在校情况,提供家庭教育建议,实现携手共育。
经过两年实践,"导员制"让三堠小学焕发新生。曾经成绩落后的小刘同学,在导员指导下,其绘画作品《我和祖国遨游太空》荣获市级奖项。学校用短视频记录孩子成长,百万播放量让乡村教育被更多人看见,镜头中孩子们自信的模样,展现出"被看见"后的昂扬姿态。教师撰写的育人故事集结成册,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文字,见证着教师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足迹。
研讨会上,与会同志与家长首先观赏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成果展示和师生自编的精彩文艺节目,包括啦啦操《中华美少年》、椅子舞《酷小孩》、表演《老儿童和少儿童》、情景剧《守株待兔》、舞蹈《家有儿女》、情景剧《导员的一天》、舞蹈《朝代歌》、小品《陌生人》、朗诵《六载同程 初心致远》等。师生共同制作的校园模型和精彩表演,受到与会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交流研讨会由县教体局副局长曹丹青主持。会上,全县12所小规模学校校长先后畅谈了校家社协同育人成果和教育特色,展现了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县关工委主任陈榜立结合前几天到各学校调研时了解的实际情况,就学习三堠小学经验,进一步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三堠小学"导员制"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是成功的,值得推广,各学校都要学习借鉴;二是各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但发展不平衡,要借这次研讨会的东风,寻找不足,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三是不忘初心,勇于担责,守正创新,坚持以德为先,育人为本,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都担起来,打造"类家庭"教育场景,营造校家社协同育人良好氛围。
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宗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今天的活动充分展现了三堠小学在特色教育模式上的创新探索。"导员制"四位一体教育模式,充分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家校微圈"的成功实践,更是搭建起了家校沟通的便捷桥梁,这些成果都值得深入学习和推广。其他学校代表分享的特色教育亮点,也展现了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良好发展态势。从这些分享中,深切感受到每一所学校都在立足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教育之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揣着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与责任。
刘宗强调,乡村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未来和希望。要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把今天交流研讨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吉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他提出四个方面的要求: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在教学资源、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主动作为,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作,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持续推进教育创新,结合本校实际,大胆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品牌。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县乡村小规模学校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学习借鉴吉县三堠小学"导员制"四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各学校将进一步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育人路径,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