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108国道20公里的半山腰上,一所承载着10个自然村教育重任的公办寄宿制小学,正在书写着一个关于教育变革的动人故事。短短一年多时间,吉县安乐小学学生人数从25人增至36人,增长44%,在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生源流失的大背景下,这一逆势增长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单打独斗,得让家长、社会完全参与进来,和我们一起托举孩子。"2023年9月履新的校长李文娟用一句话道出了答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
这场变革的起点,竟是从教室里飘出的一缕葱花饼香味开始的。当五年级可可妈妈怯生生地走进教室,教孩子们烙饼时,她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一技之长不仅赢得了孩子们的赞叹,更成为打破家校壁垒的第一块敲门砖。从食堂监督员到劳动实践课老师,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参与,家长们用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把学校的事当自家事办"。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观念层面。在定期开设的家长课堂上,李文娟校长和教师们没有简单地传授育儿技巧,而是引导家长从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当开货车的陈师傅学会用纸条与孩子沟通,当小浩爸爸明白孩子的磨蹭是对陪伴的渴望时,教育的真谛在这些朴实的农村家长心中悄然萌芽。
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生动体现。爱“面子”的赵宇航,班主任朱丽丽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而是通过家校合作,让孩子在承担班级图书管理员责任中找到归属感;针对内向的赵梓月,语文老师武亭亭与家长携手,用音乐为孩子打开表达的窗户。每一个教育细节的背后,都闪耀着家校合作的智慧光芒。
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参与,为这一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支撑。从物质保障到精神关怀,从"家校共育之声"广播栏目到亲子敬老活动,整个社区都成为了孩子成长的大课堂。
如今的安乐小学,已经从"要我来"转变为"我要来"的良性循环。家长们自发组织亲子读书会,主动申请担任家长课堂主讲老师,邻村家长慕名而来咨询转学事宜,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正在成为当地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正如可可在作文中写下的那句话:"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我的老师像妈妈一样。"这或许是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最生动的诠释——用真诚换真心,用成长促成长,让教育真正回归育人初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
吉县安乐小学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变革不在于硬件设施的豪华程度,而在于能否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当教育者放下身段,家长敞开心扉,社会各界倾力支持时,教育的土壤就会变得肥沃,每一颗种子都能在这样的土壤里长成最美的模样。